現代設計美學法則的運用與練習
龐畢度中心
高科技感派主要指:能夠讓建築表達出高科技感藝術成就,高科技感派的特徵就是未必運用高科技但卻能給人高科技感的建築設計。
龐畢度中心前方是龐畢度廣場(Place Georges Pompidou),這裡經常聚集許多街頭藝人,例如默劇及雜技表演者。小型的狂歡節則會在春季出現在龐畢度廣場,包括樂團演奏、諷刺畫與素描等藝術表演,甚至還有滑板競賽。
在1969年時,法國總統喬治·龐畢度為了紀念帶領法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擊退希特勒的戴高樂總統,於是倡議興建一座現代藝術博物館。
經過國際競圖,最後從600多個參與競圖的團隊選出一個做為興建的建築造形風格。但是因為喬治·龐畢度於1974年因癌症逝世,所以建築於1977年1月31日完工啟用後就命名為龐畢度中心來紀念他。
空間感 :
在建築物的牆體上採用「玻璃曲面」,與一般的自然光線共同塑造了空間感,鋼筋結構外露的外觀立面以及內部沒有任何一根柱子的寬廣空間。
科技感 :
高科技且反傳統風格,骨架外露並擁有鮮豔的管線機械系統,所有功能結構要素的建設最初是都採用不同顏色來區別:綠色的管道是水管、藍色管道則控制空調,電子線路則封裝在黃色管線中,而自動扶梯及維護安全的設施(例如滅火器)則採用紅色。
調性 :
建築體上的水管造型單元,因具有共同因素,所以會形成的準和諧感覺。而龐畢度中心由四種顏色所構成---藍色:空調,綠色:水管,黃色:電線管,紅色:電梯等。
裝飾 :
增添跟建築物相關的造型單元,以增加美感,周圍集合許多藝術家的作品
台灣本土作品-路思義教堂
陳其寬、貝聿銘/1963年/台中、東海大學
路思義教堂(Luce Memorial Chapel)是位於台中東海大學 校區內,1954年陳其寬和貝聿銘合作此一建築案,1956年8月之後教堂的一切事物都由陳其寬負責。
貝聿銘起初想用磚砌哥德式的建築,但因台灣多地震而取消此意,後來由陳其寬以六角形底座像「倒船底」的形狀,逐布修正形成現在的教堂造形。
教堂外觀由四片面組合,於屋脊分開,構成一線形天窗,四片曲面之屋基與屋脊,兩邊為直線,所形成的曲面,稱為圓錐體(Conoid)雙曲面,使屋簷曲線更具有美感。由於曲面內部應力沿曲度方向進行,使內部無彎折力產生,曲面厚度遂可減少,內部增加交叉的補助小樑,用以承受複雜的結構力量。
教堂結構材料最初擬議採用磚砌牆面,後擬改為木造,最後才決定採用具可塑性的鋼筋混凝土。在教堂屋面外部用瓷磚瓦,採用黃色富有我國宗教建築性質,菱形瓦和月部交叉的格子樑,構成形狀呼應的視覺美。瓦分為兩種,每隔一層瓦上有凸出的釘頭,借此釘頭形成的線條,來增強雙曲面的曲度。
分析:
形的感受
用東方的雙手合十,掌部略張開所形成的三角形來說明形式的意義,並教堂結構為了採光及明確表現結構起見,四片曲面完全分離,類似倒置船底,其上小下大的形狀給人一種穩定的感覺
色彩的感受
在色彩上採用黃色,附有我國宗教建築性質,在彩度及明度上都較高。
質感
教堂屋面外部用瓷磚瓦,採用黃色富有我國宗教建築的特性,並且利用屋瓦上凸出的釘頭所形成的線條,製造建築外觀的質感
統一
整體外觀也有做材料上的統一,並有方向性的向中間集中
平衡
以建築外觀的左右對稱,在始一見到建築物時便達到平衡感
韻律
而弧線的雙曲面形成一種漸進的韻律感
和諧
使用的外型也是較簡單的造型元素,一體成形,在理性的數值關係形成美感,達成和諧
對比
外觀量體形狀下大而飽滿,上小而細長,材料方面有實牆、玻璃,也形成虛實之間的對比,因為是教堂有直直朝上,突顯上面的感覺。
室內外材料質感強烈
而室外遠看是紋感
建築物的量感上輕下重